在織金,探尋文化之溫度——武漢東湖學院計算機科科學院鄉(xiāng)興實踐隊的探索之旅
初抵織金,這座位于黔中的古城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迎接了我們——清晨東山寺的鐘聲與菜市場喧囂的叫賣聲交織,老巷中蠟染布的靛藍色澤在陽光下閃耀,構成一幅生動的文化畫卷。作為武漢東湖學院鄉(xiāng)興實踐隊,我們用兩周的時間深入其間,試圖解讀那些隱藏于山水、街巷、手工藝之中的文化密碼。
織金洞: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舞
踏入織金洞,億萬年形成的鐘乳石在燈光下閃爍著微光。隊員們正對“擎天一線”進行石幔生長速率的測量,而苗族向導則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傳說:“這是天神灑下的銀線,守護著我們的家園。” 當他哼唱起祖輩傳下的歌謠,溶洞的回聲仿佛使時光倒流,那些冰冷的巖石似乎被賦予了生命。
織金洞霸王盔 姚玉梅拍攝
我們注意到,洞內許多景觀都被賦予了人文意義?!暗箳炫谩笔S的形態(tài),與苗族古歌中描述的樂器驚人地相似;“壽星宮”石幔的褶皺,恰似苗族銀冠上的紋飾。向導表示,在過去的重大節(jié)日,寨老會帶領年輕人來此祭拜,講述與山石相關的故事。在這里,自然奇觀已超越了單純的地質樣本,而是成為了承載民族記憶的精神圖騰。
古城深處:紋樣中的文化共鳴
漫步于織金古城的青石板路,我們很容易被那些不經意的細節(jié)所打動。一座彝族老宅的門楣上,虎紋木雕栩栩如生;轉過街角,苗族繡娘攤位上的百褶裙,竟有著相同的圖案?!斑@是老輩人傳下來的樣子,大家看著看著就都喜歡了?!崩C娘一邊穿針引線,一邊向我們解釋這種奇妙的巧合。
織金步行街 顧超梅拍攝
在古城的一處攤位前,我們遇見了一位專注刺繡的苗族阿婆。阿婆頭頂?shù)幕ㄅ?、攤位上的彩色繡片,每一針每一線都在訴說著苗族支系的故事——靛藍底布象征大地,艷紅繡紋象征火焰,幾何圖案象征祖先走過的遷徙路。游客驚嘆于色彩斑斕,而當?shù)厝藙t明白:這是奶奶教媽媽、媽媽教女兒的“文化密碼”,一輩輩繡入生活之中。阿婆手中的繡針,與百年前彝族老宅門楣的木雕、苗族古歌中的意象遙相呼應。那些靛藍底布、彩色紋樣,既是謀生的手藝,更是民族記憶的“活態(tài)博物館”——游客帶走的是繡片,留下的是文化傳承的火種。
集市上的服飾隱藏著更多秘密。歪梳苗婦女頭巾的靛藍色,與古城墻磚的顏色來自同一種礦物染料;彝族男子披氈的羊毛密度,恰好能抵御山間的風雨。這些跨越民族的默契,并非刻意設計的結果,而是世代相處中自然形成的文化共鳴,在一針一線、一磚一瓦間靜靜流淌。
在織金,文化從來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,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呼吸,是老人口中的故事,是指尖觸摸的溫度。如果你也想感受這份獨特的魅力,不妨親自來走一走——這里的每一塊石頭、每一根絲線,都在等待你來傾聽它們的故事。
通訊員:楊云盛 闞敏 丁紅 張翰銘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廣告或轉載宣傳資訊,相關素材由廣告主提供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鄂ICP備2020021375號-2
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(0107190)
備案號:42010602003527
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
技術支持: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
舉報電話:027-88568010
運維監(jiān)督:133071995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