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網(wǎng)訊(記者可夫、通訊員鄭秉順)在武漢市老年大學金橋院區(qū)三樓普通話朗誦班的教室里,每當上課時都會傳出字正腔圓的朗誦聲。康曉珍站在講臺上,手中的紅筆在泛黃的講義間游走,目光專注而明亮。作為普通話朗誦班執(zhí)教多年的資深教師,她用匠心澆灌出滿園桃李,讓一屆屆老年學員在抑揚頓挫的聲韻里重拾青春夢想。
家庭備課間·青花瓷凝視著教案筆記
為了更專注備課,康曉珍將備課辦公安置在家里,桌上常年擺著個青花瓷筆筒,里面插著十幾只用至半截的紅藍鉛筆。“這都是給學員改作業(yè)用的?!彼χ_層層疊疊的備課筆記,泛黃的紙頁間,不同顏色的批注如繁星密布。每份學員作業(yè)上,不僅標注著聲調(diào)錯誤,還細致地寫著“這句要想象春風拂面”“此處需體會望鄉(xiāng)情切”等情境提示。
在康曉珍自編的《老年朗誦教學手冊》里,收錄著137個針對性訓練案例,從帕金森患者的節(jié)奏控制到方言矯正的漸進方案,每個細節(jié)都凝結(jié)著深夜伏案的燈火。去年冬天,新學員張?zhí)m因為濃重的黃陂口音屢屢受挫,康曉珍發(fā)現(xiàn)后,連續(xù)幾周提前半小時到校,用“口型對照法”帶她逐字矯正?!翱道蠋熥屛液曜泳毬N舌音,還送了我面小鏡子觀察口型。”如今能流利朗誦《鄉(xiāng)愁》的張?zhí)m,仍珍藏著那面邊緣磨花的練習鏡。
普通話朗誦班堅持舉辦期末朗誦會活動,讓老年學員有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,利于互相學習,更好地融入社會,每次期末朗誦會活動,康曉珍都為每位學員制作精美的書簽,肯定進步、鼓勵再接再厲,一位學員也為康老師制作了一枚書簽,上寫“康老師,我們的朗誦進步,每個細節(jié)都凝結(jié)著您深夜伏案的燈火!”康曉珍珍惜地將它掛在青花瓷筆筒上,時時提醒自己,為每位學員按照其普通話程度制定教學方案。
集大成的朗誦匯演·拼音教學與普通話語音訓練檢驗
普通話朗誦班每年都會舉辦別開生面的朗誦會,既是檢驗教學成果,也是專業(yè)特色展示。2023年參加朗誦會的學員,年齡最大的是76歲的趙小萍,最小年齡是61歲的汪玲。18位學員選取的詩文雋永華彩,朗誦聲情并茂,謳歌時代風采,盡情展示著心中那份對黨的熾熱情懷,飽含真情、高潮迭起,給臺下觀眾藝術的視聽享受,不時激起陣陣熱烈的掌聲。
康曉珍首創(chuàng)朗誦會活動,每年親自主持,目的是讓老年學員有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,利于互相學習,更好地融入社會,與我們所倡導的積極老齡觀、健康老齡化理念相契合。
普通話朗誦班按照課內(nèi)學習和課外活動相結(jié)合的基本原則,以理論為指導,以訓練為主導,將教學內(nèi)容主要分為漢語拼音系統(tǒng)和普通話語音訓練兩部分,平時著重訓練和提高老年學員的漢語拼音和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。學員們表示,對這樣的教學安排和活動組織很滿意,認為康老師的普通話拼音課,備課認真,講解清晰,為人和善,教學內(nèi)容豐富,既學習了漢語拼音,還學到了朗誦和文學知識,收獲良多。
學員們認為“咱們老年人學朗誦,不是要當播音員,而是尋找生命的光。”康曉珍獨創(chuàng)“情景沉浸教學法”,在校園課堂、在超市購物環(huán)境、在地鐵公交車廂,她帶著學員將普通話語音訓練融入日常,讓學員們蹣跚的步履踏出文字的節(jié)拍。
夕陽西下,年度朗誦會畫上完滿的句號,康曉珍再次輕輕合上教案,邊上露出學員花名冊的一角,依稀可見歷年學員的簽名。退休后從事普通話朗誦教學,她把人生最美的60年后第二春釀成了千盞清音,讓遲暮的歲月在平仄間綻放出灼灼光華。正如學員們在畢業(yè)紀念冊上寫的那句:“您教會我們的不僅是發(fā)音,而是如何讓生命永遠保持朗讀的姿態(tài)!”